“春风十里学雷锋 榜样精神当传承” —— 福州中加学校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

雷锋,

是一个名字,

更是一种精神。

雷锋精神,

激励一代又一代人

甘心付出,乐于奉献。

弘扬雷锋精神,践行榜样力量。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,我校共青团总支部组织我校17名志愿者于3月5日前往状元岭开展校外“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”。

党支部书记罗玉龙校长莅临现场作出发前动员讲话。志愿者主要由我校入团积极分子、共青团员以及参加爱丁堡项目的学生代表组成,志愿者队伍划分4个任务小组:倡议宣传小组、护绿使者小组、生态卫士小组以及拍摄记录小组。

活动中大家积极发扬志愿者精神,互帮互助,相互配合,团结协作,争做“雷锋精神”的倡导者、践行者和推动者,彰显了“中加学子”应有的风采。此次活动的开展,检验了志愿者们的体能素质,提升了应用技能,更磨砺了大家的意志品质。同学们身体力行,践行着当代青年的“雷锋精神”!

希望同学们能够将今日的收获,转化为今后学习、工作以及生活的动力。祝愿全体同学都将成就下一任“状元”!

雷锋是时代的楷模,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旗帜。我们将继续发扬和传承雷锋精神,继续践行社会正能量、倡导时代新风尚,为学校、社会、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!

抵达“文昌阁”后,江秀莲老师给志愿者们讲述有关状元岭的历史故事。

今所登临的大北岭古道始于新店镇象峰村,终于宦溪镇,主线石阶近2000级,长3.6公里。有民谣“北岭石阶三千三,阿爹挑担忙下山;出门月色照山路,回家日头早落山”。可见,当年行路之难。此道于宋嘉祐三年(1058年),由时任福州郡守的北宋名臣蔡襄牵头,怀安知县樊纪募资修建,距今962年历史,是连接福州城与北峰山区,通往闽东的重要纽带,更是古代福州府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。

古时,福州府学风蔚然。宋代起,福州科第成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,成为“儒学最盛之地”,被誉为“海滨邹鲁”,先后出过26位文状元,仅次于苏州府,位列全国第二,进士数量逾3200名,居全国第四,仅次于苏州、杭州、常州。

北宋嘉祐八年(1063年),年仅26岁的许将摘得癸卯科状元,成为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个状元。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,读了许将的赋后赞叹道:“君词气似沂公,未可量也!”(沂公即北宋真宗朝状元、名宦王曾)。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(公元1166—1172年),福州属县永福(今永泰县)萧国梁、郑侨、黄定三人连续三届夺魁,以“一县七里三状元”打破科举史记录。宋宁宗嘉定元年(1208),该科状元郑性之(侯官人),榜眼孙德舆(福清人),探花黄桂(侯官人)全是福州人,被誉为“一榜三鼎甲”。更为稀奇的是,永乐十年(1412年)状元马铎和永乐十六年(1418年)状元李骐都是福州长乐人,为同母异父兄弟。最让福州人深感自豪的还是,26位状元皆是忠良,未曾出过一个奸臣。

八闽大地山高岭峻,沟壑纵横,猛兽出没,古道之凶险,让出行步步为艰,但闽都先人跋山涉水,风雨兼程,翻越大山,从这条古道走出福州,走出福建,走出中国,走进历史。

  “星月高苍茫,我梦犹未已。仆夫催晨餐,起视饭满几。磊磊行客过,安得独停轨……”有多少人考取功名,又有多少人丧生途中;有多少人荣归故里,又有多少人客死他乡?但他们依然前赴后继。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”。千百年来,闽都浑厚的文脉基因在这条古道上代代传承。

千百年的风疏雨骤,古道见证了多少闽都学子的壮志与离愁。古道沿线建有三山觉路、樊公亭、文昌阁三个休息亭,半途视野开阔处,极目远眺,五虎山、鼓山、旗山、莲花峰将城区揽入怀中,屏山、乌山、于山三山尽收眼底。相传,嘉庆十六年(1811年),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进京赶考,行至半山腰,回头再望一眼渐行渐远的故乡,心中漾满了背井离乡的惆怅。此次,林则徐终于以殿试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,授翰林编修,从此踏上报国之路。林则徐谥号“文忠”,此处被后人命名为“文忠望乡”,纪念这位从状元岭走出的民族英雄。

如今,八闽大地路网四通八达,古道也完成了历史使命,静静地隐没在山林深处。1998年2月,大北岭古驿道被晋安区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经数次修复,现已成为市民登山健身的好去处,沿途附属健身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,并命名为状元岭,为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在用道路。